劍道美學論
“速、大”便是美!劍道之美亦可以淺而言之。
美學一詞,據說源於日文所翻譯的漢字而成,且自古以來,文人騷客多所著墨。然而,西方美學理論之架構,本存在於哲學系統中而來探討。規律,是一種美、混沌,是一種美、盈缺,也是一種美。現今,美,可以是一種情感的判斷、可以是一種五官的感受、可以被科學的量化分析、也可以被學術的理性解構。
以此脈絡,用於劍道美學之探討,亦可得出劍道之美,所能帶給劍道人在心靈與精神上的愉悅感受。進而言之,劍道的美,存在於沉靜之時,內在上所追求的平靜和諧與哲理通透之感動,存在於起動之時,外在上所展現的優美體態與力量爆發之過程。
魯迅對於美的定義,曾提出“三美”之說。“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個人認為,劍道在美學概念的層次上,也具備了這三美,意美、音美與形美。
劍道的意美,在於修練的過程中,體會了落櫻吹雪與一期一會的物哀之美,吸氣一瞬、喝茶一口、揮劍一本、靜默一剎,都可以對人生有所體悟與感觸。根據日本學者大西克禮的解釋“哀,是對勝利者的讚美,也是對失敗者的同情。”這正是劍道者,在修練過程中,必須培養的一種重要的劍道精神,欣賞對手,尊敬對手,珍惜機會,反省檢討,而在稽古修練後,充分體會,對成敗勝負的情感轉移,對悲天憫人的意識流動,進而追求感心動念的瞬間唯美。
劍道的音美,在於由丹田蓄氣,肺部傳導,喉嚨發出的一種聲音,那是一種氣與勢的表現。在道館中,劍道修行者所展示出震天動地,裂石穿雲的發聲或是氣合,不是吶喊,更非吼叫,而是為求勝所激發出一種氣勢的響度和決心的音調,兩者交互而成,像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激昂彭湃,似巴哈大提琴無伴奏樂章的穩定深邃。劍道修行者在稽古或試合之中,必須是氣勢飽滿,神態恢弘的彼此氣合,將自己的發聲、竹劍與身體,形成氣、劍、體一致之勢,而使對手望而怯步,不纓其鋒。劍道者所發之音,如氣聚集於太虛之中,在肅穆的道場延展,穿透每一位劍道修行者的耳目與內心。
劍道的形美,在於將劍道抽象的美,轉化而為具象之美。當穿上劍道的道服與褲裙後,修練者必是抬頭挺胸、步履端莊、英姿煥發,氣宇軒昂,正如日諺所云:武士者,氣質如大納言。這是一種外在的陽剛之美與正氣之美,而戴上劍道的護具後,經過日積月累的稽古修煉,便可培養出不動如山岳,即動如雷霆的天地之姿及太倉之勢。猶如法相威嚴穩重,手持三鈷劍和金剛鎖的不動明王,要斬斷的是自己內在的貪、嗔、癡三毒和要鎖住的是自我外顯的驚、懼、疑、惑四戒。最後,經過劍道三磨之位的苦練與修行,培養出高巖千仞的外表,碧海萬頃的氣度,便可以追求實現劍道上完美的一本打擊。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簡而言之,即下定決心,堅持到底,否極泰來。劍道者文武不岐,重在修行,在追求完美一劍的過程中,所經歷的修行法門何嘗不是如此,透過三境界的修煉,方能成就意、音、形的三美之界,劍道之美如此的感心、感目、感耳,教人如何不為之著迷呢?
教士七段 根本英俊
書于台北
9,27,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