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道的武德教育
前言
台灣劍道的引進,從日據時代至今日,超過了一甲 子。對於它的定位,各家定義各有不同,有以運動視之,有以武術看待,也有以文化傳統自居。不論劍道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如何眾口鑠金,各家門派的終極目標皆以追求比賽勝利為己任,精進技術為要務。或有以修練精神、鍛鍊品格為主旨,但,這也是門可羅雀、屈指可數。在筆者劍道修煉的三十多年中,也未見有志之士提出武德教育的看法以及呼籲其之重要性。在台灣,劍道的教育與養成,皆仰賴日本劍道教育之鼻息。我們缺乏屬於這個區域、這個時代,自己的劍道武德教育,筆者在這些年的研修中,深自發現,說穿了,日本人不過是將中國人的孔孟儒學結合佛教禪宗,來發展出一套屬於日本特色的武德教育,如此一脈相承,所以,日本劍道雖枝繁葉茂、百家爭鳴,但是,一路發展,不至於偏離其以劍修人 (仁)劍道之道的基本宗旨。更有甚者,近年來鑑於日本的治安日益敗壞,犯罪率節節攀升,青少年犯罪的問題更是令日本政府困擾不已。可是,令人佩服的是,日本政府捨棄治亂世以重典的傳統思維,竟然於平成二十四年通令全國中小學校,將武道教育訂定為必修課程,藉武德教育的研修,來規範青少年犯罪行為,並以修煉傳統武術國粹來抑制犯罪的衝動,而全日本劍道聯盟也為中小學校制定中學校武道必修”劍道授業的展開”一書。雖然成效尚待觀察,但是,此一概念得提出,不得不令人佩服日人對傳統武術的肯定與大膽提出此一思維的智慧。
這也就使我想到我們的武術之神李小龍曾經說過”武學的終極目標,就是誠實的面對自己。”這真是提醐灌頂、振聾發聵的一句至理名言,簡而言之,除誠實面對自己的武學實力之外,習武之人也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的武學的修養,換句話說,修習劍道者也必須理解劍道之基本理念乃是”藉由劍道理法之修煉進而培養待人處世之道。”中醫說”學醫不學筋絡,開口動手便錯”同樣的,習劍之人若不懂劍道之武德,那麼在道場上練劍,不過就像是拿著木棍械鬥一樣。所以,劍道武德的培養,對練劍之人是不可獲缺的事情,正所謂”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如此便自然而然的培養出劍道家應有的風範,除了對劍道的技術層面的追求,在劍道武德內涵上的養成也應本著求知的態度來學習,這樣,便會如荀子所說”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反觀台灣的劍道處境,政府對它的思維方式仍然停留在二次世界大戰的中日戰爭之時,而劍道界中山頭林立,為私利上下交賊,許多不肖人士亦以劍道為斂財之逕,棄禮義、捐廉恥,還有一些選手見利忘義、不顧倫理,此些畸型可笑現象可謂非形成於一朝一夕之故。試問,在這種的環境與師資之下,如何能教育出“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的劍道之士。顧炎武說“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 ,劍道界中許多怪異的發展反而是殘害了許多年幼及青少年之士,因此本著對劍道的使命感,筆者願以棉薄之力,希望能對台灣的劍道播下撥亂反正之苗,引領風潮使,學劍之士能夠真正尊師重道,有守有為的做出合乎劍道武德的行為舉止,做一位真正文武雙修、內外兼資的劍道之士。
日本享譽國際的教育家、政治家新渡戶稻造在“武士道”一書談到“武士道是一套道德規範,所有武士都被要求或是教導必須遵守其中的原則。它並非文明規定,而是包括了一些口耳相傳的要訣,以及一些著名的戰士或學者寫下的格言。但更常見的是一些沒有明確說出或寫下來的規矩,涵蓋了對於某些行為的嚴厲懲戒以及印刻在心裡的行為準則” 。此一論點我有些不是很認同,因為這些的規範或是行為準則大多數是武士們受到孔孟儒學以及王陽明學說的影響,而在思想上或是內心中形成的有機體。孔曰成仁、孟云取義,這兩位聖哲的教誨是武士們最常引用的典範,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與“格物致知”更是深深影響與貫穿了日本神道教的教義,進而受到武士們的推崇與喜愛。舉例言之,根據筆者的考究,劍道中的練習是以“稽古”(Kei-ko)取而代之,所謂“稽”(Kei)乃是漢字的“格”之音譯,也就是窮究世間一切事物之理,所以劍道的“稽古”即是藉由修煉劍道來研習古法、古道、古義,並不是一昧學習劍道打殺的技術而已。“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不遠而復,先典攸高”。如果劍道要談武德教育,當然要從我們的儒家思想以及陽明學說中致良知的心性超越主義理論談起,而不是捨近求遠的只是跟隨日本人的腳步以尊崇所謂武士道之精神。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筆者才疏學淺,所論或有疏漏不週,希望其他對劍道武德教育的能人異士,或是受人景仰的師範大德,能提供更多更具內涵的武德教育觀念,幫助筆者避之以管窺天之偏,以蠡測海之見,使劍道的武德精神能實踐於劍道的修煉養成之中,一方面能淨化台灣劍道的環境,另一方面也讓有心想學劍道的後學們,在真正的劍道師範如沐春風的指導下,不論在劍道的技術與武德的教育上都夠走上正確大道。
“君子居必責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這正是多年來我所努力要達到的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