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劍道的武德教育

劍道文武不岐論

      劍道是一種運動,一種藝術,一種文化,一種思想,更是一種哲理。文武雙修或文武不岐是習劍之人為追求終極目標而建立的修行法門,換句話說,便是在信仰中達理,於劍術中悟道,而成為精武能文,善文通武的劍士。藉由這個信念,將原本追求勝負為唯一的目標,提升到修練自我人格的境界,因為良好的人格與品德是為人的美德,也是社會群體所認同並且一致遵守的價值規範

    文武兩道猶如車之雙軌,鳥之兩翼,兩者缺一不可,無一不行。所以在劍道修練的背後,其實是醞釀著宗教般的信仰與文化上的修養,而這種境界非一夕即達,一蹴可幾,必須歷經一生磨練、一輩修持,方可養成劍道家文武雙全、內外兼資的人格特質。武藏論武士道:武士之道就意味著要精通文武二道,做為一個武士即使不具備這方面的天賦,只要不斷努力加強文化修養和兵法修練,仍可成為一位合格的武士。這說明了修文和習武對一個劍道家來說是何等重要,因為修練劍道的過程中,在技術層面如遇到瓶頸時,心裡素質上便無法提升而更上層樓,因此必須借助古聖先賢的典籍心得,來做為格物致知,窮究事理的終南之徑。

    劍術的能力可以藉努力而增加,道德的涵養必須在修行中成長。劍是勝負,道是和平,兩者以二元相對的觀念並存。倘若只練劍而不修文,在劍技的表現上,恐怕將呈現出暴力乖戾之氣,粗鄙殺伐之態。所以,道為劍之主,道是劍的精神本質,而劍為道之用,劍是道的表現,以道入劍,道心運武,即能達成劍與道合一,才與德兼備,文與武雙全的劍道家。

    劍道基本上是爭勝避負的,追求勝的精神,是積極作為,而過程必須透過流血奔汗的苦練,對於兵法劍技的反覆研修,以及透過儒學、佛法、道家的經典教義來修行與感化,以培養出:提得起、放得下、看得開之精神和態度,貫通宮本武藏「萬理一空」與柳生宗矩「心之以空」,的空色一味至乃至山岡鐵舟「心外無刀」的無心、無相、無住、無念,之無我境界!

    文武不岐法古完人文武彬彬,然後君子!


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劍道的修行與感懷( 十三)

劍道的迎刺

       在劍道的稽古中,不管你在上位或是在下位,我想許多人都有過被迎刺的經驗,刺擊與迎刺是不同的,簡單講刺擊是合理的技法而迎刺卻是蓄意的違法,迎刺是粗暴且危險的,而且這種動作在劍道的規則中是被嚴禁。FIK也立文解說,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甚至把它當作自己的得意技來炫耀,此種心態真是不可取,我想試著從兩個面相來解釋
       第一點  心態不正
       當你使用迎刺時,你心裡已經想到---好吧我讓你擊面,但是我來刺你的喉嚨,雖然你先打到我的面,但是你要付出慘痛代價。就比賽的觀點來說,你已經先輸在前面一本了,而後再補給對手不算分的刺喉,這是稽古或試合時應該存有的心態和觀念嗎這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先先之先"或是“殺其氣"這是故意且有意的傷害對手的伎倆。試想,萬一老師火氣來了,也故意迎刺你,這不就冤冤相報,倒楣的是自己想想看,你和老師練習的目的為何,不就是希望透過光明正大的練習後,而後再請求老師給你指正與教導嗎這個正是劍道稽古的目的,此一初心是不應忘記的。
       第二點   禁止行為 
     我曾說過,劍不以道來約束將會是一件可怕且危險之事。任何武道或是武術都有它的禁止行為,跆拳道比賽踢對手胯下,柔道扳斷對手的骨關節,你說不是故意,那是不可能發生的啊劍道當然也有許多禁止行為,每位劍道人都應該詳細去了解,才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許醫師尚文兄也曾借FIK圖文解說面布團的折法與保護喉嚨的方法,但是如果你遇到由下而上刺擊,非水平之刺擊,一不小心刺的不準,劍尖從突垂和面布團之間穿過,悲劇便會發生了
       我所知,日本人在合同練習時,和上座老師們稽古有兩個約定成俗的禁忌,一是避免刺擊老師(特別是迎刺),另外就是要避免使用後之先的技法。但是,在台灣許多合同練習中,常常看到下位學生對上位老師使用上述兩種技法,雖然學生很強甚至曾經是國手也都要避免才是。或許你認為你只不過是要徹底守住中心線,是對方自己跳擊時自己衝過來才發生的,但是,這個時候你也必須要學會適時地收劍,才不會傷害到對方,這才應該是正確的稽古態度。各位老師先進、劍友同好,當您在稽古時,是不是可以不要做迎刺的動作,因為如果練劍的心態不正確,而要成為一位有劍品、劍格、劍技的劍士,將會是緣木求魚刻舟求劍而不可得的。我們身為習劍之人,了解各種技法的哲理與合理的劍法,深入體悟劍道的真實理論,進而貫徹真正的武道精神,培養高尚的情操和特殊的人格特質,而成為一位受人敬仰景仰的劍道家,不正是我們練劍所追求的一致目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