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8日 星期日

劍道的武德教育

第一章

劍道劍品論

勝之以武或勝之不武

           凡習劍之人皆知,劍道的中心思想為“始之以禮,終之以禮。”但是,為什麼劍道學習與修鍊中為何如此強調禮的重要性?其實,簡單地說,劍道以禮待之,以禮視之,以禮持之之故,乃是因為,一但失去禮的約束,劍道就會成為一種可怕而傷人的活動了。在王家衛的電影一代宗師中,葉問嘗言“功夫,一橫一豎”說的真好,劍道何嘗不是如此,這也就是以往日本人練劍時稱為什麼稱作“合同練習”之故;子曰:不知禮,無以立也。 因此個人認為舉凡練劍之輩必須先了解此一道理,進而建立正確劍道觀念,才有資格成為一真正的劍道家。正如古云“王道之士以禮為本也。”

       然而,在台灣劍道的稽古或試合中經常見到一些不適宜的動作或行為,雖然有一些的動作並不犯規,但是,這並非在品格劍士的養成中應有的態度及行為。為求勝利不擇手段的方式,實不可取,簡而言之,劍道的目的不就是培養堂堂正正的人格?所以劍道的比賽應該要勝之以武而非勝之不武。

       試合中有些選手常常會使用一些不乾淨的小動作來獲取利益,諸如:

       對手舉劍打擊時給于刺擊(迎え突き) 或以劍尖頂住喉嚨。這是許多選手甚至老師喜歡使用的動作,藉以阻止對手攻擊面部或使對方不敢攻擊,殊不知,這種行為在劍道規則中是違規且禁止的,一旦對手怯於攻擊,他便肆無忌憚的攻擊對手。

       劍鍔交接後(鍔ぜり合い),彼此點頭同意分開,可是,在分開的過程中突然偷襲對手。雖然,兵不厭詐,但是,這真是小人之舉。又如,在對手錯身之後,擊打對手的後腦,或是在對手仍處於中段姿勢時,不顧劍道的理合而擊打對手的逆,因此造成對手的手肘受傷。

       見對手立於邊線旁,便藉由打擊後之體碰(体当たり),利用身材之優勢將對手推出場外以獲取對手的犯規,雖然沒有犯規,但是,容易造成對手受傷也不光榮,更惡劣的是藉由對手擊面之後的舉劍動作,用自己雙手將對手撞倒在地使其受傷或棄權,正是所謂為求勝不擇手段。

       這些要面子不要裡子的現象都是有違劍道公平、公開、公正的精神,任何劍道的稽古或適合都是在蹲踞之後開始的,而蹲踞本身所揭諸的正是劍道的公平、公開、公正的精神表現。

       劍道的劍品和風格和態度不是只在升段審查時才刻意表現出來,而在任何時刻都要求自己努力去實踐劍道習武傳德之宗旨,你的一擊應該是令人佩服或欣賞,和你稽古或試合時,讓對手如沐春風收益良多,倘若只知使出些小動作來阻止擾亂對手,或是任何練習都要擺出一幅高段的樣子,只有你自己打到才算數,如此則有失自己劍格讓人非議而已。

       事實上,日本人所謂劍道品格的修養,是以孟子論為依據的。“惻隱、羞惡、恭敬、是非”正是仁、義、禮、智、()的開端,應用在劍道的稽古或試合中惻隱之心是對於比你弱的對手心存憐憫,你就不會做出傷害對手的舉動。羞惡之心則是不屑藉由雖是沒有犯規的情況,但卻是使用卑鄙的手段獲取利益好處或佔對方便宜,而應該是正大光明的態度與對手公平競爭。恭敬之心就是有揖讓而升下而飲的心態來對待你的對手,欣賞與學習對方的優點,以禮開始、以禮進行、以禮結束 。是非之心則是能夠知道或判斷在稽古或試合中,什麼行為是對的,是可行的,什麼動作應要避免。

       2010世界盃的裁判講習在台灣舉辦,有台灣的劍友發問藤原崇朗範士八段講師,關於一些的動作算不算犯規,藤原範士給了我們提醍醐灌頂的回答,“你問的這些問題很奇怪,因為在日本比賽中沒有選手會做出這些行為或動作。真是令人汗顏,這正是所謂心被污染,劍就會被污染的寫照,每個人上場時應該心繫“秀劍品、展風範的原則,做出“懷坦蕩、磊光明的態度去和對手堂堂正正的稽古或試合才是。

       在一代宗師的電影中,武學泰斗宮二所說武學有三境界與目的,「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所以知敬畏,因此懂謙卑。見天地,所以惜憐憫,因此待寬容。見眾生,所以明歸途,因此展豁達。劍道修練的目的也應達到如此的境界,換句話說,練劍的目的不在於打敗多少對手,稱霸多久劍道的武林,而是在於要將練劍所修得的道,影響我們的思想方式以謙沖自牧,珍惜一期一會的情誼以敬愛對手和改進我們的生活態度以寬懷大度。

       劍道的劍品就是個人人格特質的表現,每位劍士都應努力修練成為典範。儒家對於人格特質的培養和薰陶特別重視,日本劍道對於劍士的培養亦然。初學養性、入段養正、中階養志、高段養德,我想是所有劍道人培養劍品最好的目標和方法。

2014年5月4日 星期日

劍道的武德教育

劍道的武德教育
                     前言                              
       台灣劍道的引進從日據時代至今日超過了一甲對於它的定位各家定義各有不同有以運動視之有以武術看待也有以文化傳統自居不論劍道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如何眾口鑠金各家門派的終極目標皆以追求比賽勝利為己任精進技術為要務或有以修練精神鍛鍊品格為主旨,這也是門可羅雀屈指可數在筆者劍道修煉的三十多年中也未見有志之士提出武德教育的看法以及呼籲其之重要性在台灣劍道的教育與養成皆仰賴日本劍道教育之鼻息我們缺乏屬於這個區域這個時代自己的劍道武德教育筆者在這些年的研修中深自發現說穿了日本人不過是將中國人的孔孟儒學結合佛教禪宗來發展出一套屬於日本特色的武德教育如此一脈相承所以日本劍道雖枝繁葉茂百家爭鳴但是一路發展不至於偏離其以劍修人 ()劍道之道的基本宗旨更有甚者近年來鑑於日本的治安日益敗壞犯罪率節節攀升青少年犯罪的問題更是令日本政府困擾不已可是令人佩服的是日本政府捨棄治亂世以重典的傳統思維竟然於平成二十四年通令全國中小學校將武道教育訂定為必修課程藉武德教育的研修來規範青少年犯罪行為並以修煉傳統武術國粹來抑制犯罪的衝動而全日本劍道聯盟也為中小學校制定中學校武道必修劍道授業的展開一書雖然成效尚待觀察但是此一概念得提出不得不令人佩服日人對傳統武術的肯定與大膽提出此一思維的智慧
       這也就使我想到我們的武術之神李小龍曾經說過武學的終極目標就是誠實的面對自己這真是提醐灌頂振聾發聵的一句至理名言簡而言之除誠實面對自己的武學實力之外習武之人也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的武學的修養換句話說修習劍道者也必須理解劍道之基本理念乃是藉由劍道理法之修煉進而培養待人處世之道中醫說學醫不學筋絡開口動手便錯同樣的習劍之人若不懂劍道之武德那麼在道場上練劍不過就像是拿著木棍械鬥一樣所以劍道武德的培養對練劍之人是不可獲缺的事情正所謂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如此便自然而然的培養出劍道家應有的風範除了對劍道的技術層面的追求在劍道武德內涵上的養成也應本著求知的態度來學習這樣便會如荀子所說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
        反觀台灣的劍道處境政府對它的思維方式仍然停留在二次世界大戰的中日戰爭之時而劍道界中山頭林立為私利上下交賊許多不肖人士亦以劍道為斂財之逕棄禮義捐廉恥還有一些選手見利忘義不顧倫理此些畸型可笑現象可謂非形成於一朝一夕之故試問在這種的環境與師資之下如何能教育出推赤心於天下安反側於萬物的劍道之士顧炎武說松柏後凋於歲寒雞鳴不已於風雨 劍道界中許多怪異的發展反而是殘害了許多年幼及青少年之士因此本著對劍道的使命感,筆者願以棉薄之力希望能對台灣的劍道播下撥亂反正之苗引領風潮使學劍之士能夠真正尊師重道有守有為的做出合乎劍道武德的行為舉止做一位真正文武雙修內外兼資的劍道之士
       日本享譽國際的教育家政治家新渡戶稻造在武士道一書談到武士道是一套道德規範所有武士都被要求或是教導必須遵守其中的原則它並非文明規定而是包括了一些口耳相傳的要訣以及一些著名的戰士或學者寫下的格言但更常見的是一些沒有明確說出或寫下來的規矩涵蓋了對於某些行為的嚴厲懲戒以及印刻在心裡的行為準則 此一論點我有些不是很認同因為這些的規範或是行為準則大多數是武士們受到孔孟儒學以及王陽明學說的影響而在思想上或是內心中形成的有機體孔曰成仁孟云取義這兩位聖哲的教誨是武士們最常引用的典範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格物致知更是深深影響與貫穿了日本神道教的教義進而受到武士們的推崇與喜愛舉例言之根據筆者的考究劍道中的練習是以稽古”(Kei-ko)取而代之所謂”(Kei)乃是漢字的之音譯也就是窮究世間一切事物之理所以劍道的稽古即是藉由修煉劍道來研習古法古道古義並不是一昧學習劍道打殺的技術而已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不遠而復先典攸高如果劍道要談武德教育當然要從我們的儒家思想以及陽明學說中致良知的心性超越主義理論談起而不是捨近求遠的只是跟隨日本人的腳步以尊崇所謂武士道之精神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筆者才疏學淺所論或有疏漏不週希望其他對劍道武德教育的能人異士或是受人景仰的師範大德能提供更多更具內涵的武德教育觀念幫助筆者避之以管窺天之偏以蠡測海之見使劍道的武德精神能實踐於劍道的修煉養成之中一方面能淨化台灣劍道的環境另一方面也讓有心想學劍道的後學們在真正的劍道師範如沐春風的指導下,不論在劍道的技術與武德的教育上都夠走上正確大道

       君子居必責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這正是多年來我所努力要達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