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劍道的武德教育

 

劍道修行論

 

    日本戰國武士,為了對領主效盡的忠誠與職責,對自己保持尊嚴與名譽,隨時隨地會有慷慨赴義,捨身殉國的準備。因此,如何克服恐懼與了卻生死,便成為武士們內在心理與外在身體所必須追尋和探討的課題。最後,他們終於在佛教禪宗的教義中,找到了明心見性、無念為宗、無執無著、頓悟成佛等等、超越生死之觀的二元理論。

    而今,劍道的修練者,所追求的境界和目的當然與古不同,劍道的修行主要在於克服情緒上的緊張與精神上的壓力問題,於稽古或試合之中,不論在攻擊之前或防守當下,始終能夠保持不動如山的架勢與淡然自若的心境,而以水中之月的狀態之下,擊出完美的一劍。江戶初期,臨濟宗大德寺住持高僧澤庵宗彭禪師,其一生提倡無念無想的禪風,並主張武士者理事雙修之修行法門個人也認為劍道的修練者若經由下列兩種功夫的修練方式,方能達到不動心之境界,因此不自量力以泰山加土與江海滴水的心情來淺談個人心得與理解

    首先,理的修行,亦即精神與心理層次上的修練。劍道的稽古中,在精神與心理層次上的修練,首先要培養「無念無想」的精神境界。所謂的無念無想,就是在內心中修練達到無心境地,心無罣礙,心無慾望,無事而念,無事所想,在劍道的稽古時,培養無我無心的狀態,即表現出無我無心的技巧,將無的心境轉化為有的力量。然而,劍道修練的困難處正是此處,當我們面對對手時,為了求取一勝,我們的思緒便會隨著對手的改變而改變,時時刻刻在思考找出對手的破綻,處處細微觀察對手身心的變化,動靜、表裡、進退、虛實、無不牽制著我們內心穩定的感受,影響著我們的思緒判斷,一旦發生了如此現象,在相互攻守的瞬間,即已失去的時機了。所以,修練劍道者,若想要達到「無念無想」的精神境界,真的要入道修行,千錘百鍊,追求《般若心經》中所言「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心、無相、無住、無念,之無我境界,2014年在英國格拉斯哥市所舉行的第十二屆世界劍道選手全大會,在日韓代表戰中,日本大將榮花直輝在延長賽裡,最後即以一招所謂「無心之刺」,打敗了韓國超級明星金景南選手,那擎天一刺便是無念無想的最佳例證。但是,這境界非反掌折枝,對我們一般人而言,談何容易

   在稽古或試合之中,為達到不動如山的構姿與淡然自若的心境,其次要培養修練「平常心」的心理境界。澤庵禪師亦說:平常心是道此外山岡鐵舟也說:劍道平常之心也由此可見,培養「平常心」,在劍道修練上是何等的重要,因為,平時雖然有充分的訓練,然而,一旦上場試合或是稽古時,大多數的人自然而然便會在內心產生了驚、懼、疑、惑的劍道四病,使自己呼吸急促、肌肉緊繃、思緒穩亂、四肢無力,如此一來,在場上便很容易顯露自己的弱點而屈居下風。如果能夠在平常之日就努力修練培養自己的平常之心除去爭勝避負的心理慾望以平常心的稽古態度空明純淨的心理不刻意不貪求、不造作的思想自然而然的心態與輕鬆自在的感覺和對手練習或比賽時便可以保持不動如山的態度,這也就是映照出宮本武藏所云:達到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心中一切的造作是非取捨欲求等種種雜念也就一掃而空

    其次為事的修行換句話說即是技巧與身理層次上的修練。為達到不動如山的構姿與心如止水的狀態在劍道的技巧方面必須要非常純熟流利在體能的展現方面必須要成熟穩健,方能對自己產生強大的自信與穩定的情緒。在事的修練上必須遵行柳生連也齋所說:學習、工稽古的「三磨之位簡而言之首先必須跟從老師認真學習遵照老師所教受的技巧作出老師所要求的動作其次不斷的思考和不停的反省老師所教授的道理與奧義第三不間斷的稽古練習和應用所學,熟習劍道的「三殺之法」並以追求完美且正確的打擊方式,來培養出高段者的劍道風範和品味,產生充分且飽滿的氣合和自信,所以「認真學習、反覆練習、追求完美」,乃修練劍道與提升自我最重要的三大要素,若想要產生自我強大的自信心,非經此一磨練過程不可。

身體層次上的修鍊則要藉由充分的體能訓練和系統的稽古練習才可以獲得然而這種的練習方式必須是突破體能超越氣力的練習沒有氣力或是不夠份量的練習反而對身體的姿勢造成傷害,因為體力和氣力上的不足,會影響自己的姿勢和體態,無法產生有效且正確地一本打擊,進而養成了壞的習慣,阻礙了劍技上的發展,宮本武藏在五輪書中提到對劍道訓練的看法:「千日稽古為之鍛,萬日稽古為之鍊」。但凡武士經過酷暑嚴寒的訓練來磨練剛毅堅決的勇氣便可以培養出深具膽識與耐心的人格特質脫離恐怖與害怕的心理狀態,因而產生明朗而開闊的性格,堅強而自信的態度,如此一來,在劍道的稽古或試合之中,不論面對任何強勁的對手自然而然便會產生出「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沉著冷靜和遇事不慌,於攻擊前於防守時,便可以始終能夠保持堅若磐石的架構和淡然自若的心境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裡最知名的一句話,簡而述之,就是當下在做任何事物時,保持自己的內心不受外物干擾阻礙,當內心產生執著或意圖要做某一件事的慾望時,心就會止於該處,而無法前行有所進展了。放諸劍道之中而言,如果心中想著擊面,擊面的動作就會打不好,心中想著擊小手,擊小手可能就揮空。劍道修練修行者在內在的理之修行上應修鍊到在任何時機中都能保持心之為空」或「平常心是道的境界在外在的事之修鍊上則實踐古人所說:千錘百鍊始成鋼。」的修鍊態度,朝夕勤練及策頑磨鈍以培養出過人的膽識和堅強的自信以克服驚、懼、疑、惑的劍道四病如此在任何的稽古與試合之中方能展現穩若泰山的架構胸有成竹的步伐神閒悠然的心態,其疾如風的動作氣吞山河的發聲,以及無心無念的完美一擊

 

 

教士七段 根本英俊

         書于台北

10/10/2024

2023年9月28日 星期四

劍道的武德教育

 

劍道美學論

 

       “速、大”便是美!劍道之美亦可以淺而言之。

       美學一詞,據說源於日文所翻譯的漢字而成,且自古以來,文人騷客多所著墨。然而,西方美學理論之架構,本存在於哲學系統中而來探討。規律,是一種美、混沌,是一種美、盈缺,也是一種美。現今,美,可以是一種情感的判斷、可以是一種五官的感受、可以被科學的量化分析、也可以被學術的理性解構。

       以此脈絡,用於劍道美學之探討,亦可得出劍道之美,所能帶給劍道人在心靈與精神上的愉悅感受。進而言之,劍道的美,存在於沉靜之時,內在上所追求的平靜和諧與哲理通透之感動,存在於起動之時,外在上所展現的優美體態與力量爆發之過程。

       魯迅對於美的定義,曾提出“三美”之說。“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個人認為,劍道在美學概念的層次上,也具備了這三美,意美、音美與形美。

       劍道的意美,在於修練的過程中,體會了落櫻吹雪與一期一會的物哀之美,吸氣一瞬、喝茶一口、揮劍一本、靜默一剎,都可以對人生有所體悟與感觸。根據日本學者大西克禮的解釋“哀,是對勝利者的讚美,也是對失敗者的同情。”這正是劍道者,在修練過程中,必須培養的一種重要的劍道精神,欣賞對手,尊敬對手,珍惜機會,反省檢討,而在稽古修練後,充分體會,對成敗勝負的情感轉移,對悲天憫人的意識流動,進而追求感心動念的瞬間唯美。

       劍道的音美,在於由丹田蓄氣,肺部傳導,喉嚨發出的一種聲音,那是一種氣與勢的表現。在道館中,劍道修行者所展示出震天動地,裂石穿雲的發聲或是氣合,不是吶喊,更非吼叫,而是為求勝所激發出一種氣勢的響度和決心的音調,兩者交互而成,像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激昂彭湃,似巴哈大提琴無伴奏樂章的穩定深邃。劍道修行者在稽古或試合之中,必須是氣勢飽滿,神態恢弘的彼此氣合,將自己的發聲、竹劍與身體,形成氣、劍、體一致之勢,而使對手望而怯步,不纓其鋒。劍道者所發之音,如氣聚集於太虛之中,在肅穆的道場延展,穿透每一位劍道修行者的耳目與內心。

       劍道的形美,在於將劍道抽象的美,轉化而為具象之美。當穿上劍道的道服與褲裙後,修練者必是抬頭挺胸、步履端莊、英姿煥發,氣宇軒昂,正如日諺所云:武士者,氣質如大納言這是一種外在的陽剛之美與正氣之美,而戴上劍道的護具後經過日積月累的稽古修煉便可培養出不動如山岳,動如雷霆的天地之姿太倉之勢。猶如法相威嚴穩重,手持三鈷劍和金剛鎖的不動明王要斬斷的是自己內在的貪、嗔、癡三毒和要鎖住的是自我外顯的驚、懼、疑、惑四戒。最後經過劍道三磨之位的苦練與修行培養出高巖千仞的外表碧海萬頃的氣度便可以追求實現劍道上完美的一本打擊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簡而言之,即下定決心,堅持到底,否極泰來。劍道者文武不岐重在修行在追求完美一劍的過程中所經歷的修行法門何嘗不是如此透過三境界的修煉方能成就意、音、形的三美之界劍道之美如此的感心、感目、感耳教人如何不為之著迷呢?

 

教士七段 根本英俊

書于台北

9,27,2023

 

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劍道的修行與感懷

 

與失敗同行

 

       苦盡甘來”是中國人對味覺考驗上的終極描述,然而,對劍道的修行者而言升段失敗與磨練的感受亦是如此

       劍道的升段猶如學校的考試向來是“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努力與結果並非一定成正比,失敗所帶來的磨練,正是道修行者的一大課題。俗話說:得意事來處之以淡失意事來處之以忍。就己而言,失敗受挫後,初時,一樣有所怨懟,爾後,不斷提醒轉念,師法德川之忍,必須要忍、一定要忍一方面建立程門立雪求師態度,就教高段的老師找出問題的關鍵修正自己的錯誤另一方面發揮愚公移山求成精神,以毅力,支撐身體的傷痛以信念克服心理的疲憊

       Flight or fight! 每次鎩羽而歸時湧上的念頭。但總提醒宮本老先生二十年考了二十四次八段的審查高校副校長川村先生十五年參加了三十次的八段審查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啊。聖嚴法師說,失敗了再努力,成功了要更努力。是的,雖然歷經多次考驗,終於通過七段審查,卻深感,不是修行的結束,而是責任的開始,不敢鬆懈,不可懈怠,方能不辱段位

       感謝之人者眾指導調教的高段老師加油鼓勵的好友以及安慰支持的家人然而,此時最想表達的卻是告訴自己指導的學生和抗拒升段審查的好友:別害怕失敗,勿排斥考試,準備升段審查的過程是修練劍道自我覺察的機會是精進內在人格圓熟的時候是改正用劍缺失惡習的方法與失敗必須同行與挫折可以共修劍道升段的修行並非挾泰山以超北海,而是,為長者折枝之舉,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劍道七段 根本英俊

書于台北

1,11,2021

 

 


2017年5月10日 星期三

劍道的武德教育

第二章

劍道段位論

       文有文法、武有武規。在社會上,為人與處事有法律和道德的約束,在劍道的道場中,劍士的行為分際,也有武德與之規範。劍道段位的授與除了要肯定個人在劍技與劍品上修練的成果之外,對於劍士個人在道場裡也訂定了許多的行為準則,然而,劍士在道場之外,也應相對的展現個人在劍道段位的修持後,表現於外在上的風範和品味與內在中自我嚴格要求的內斂與約束。

        世界上的段位制度,是日本江戶時期著名的圍棋手本因坊道策,根據中國圍棋的九品制所創設的。起初只是棋院做為對棋士在經年累月的修練與學習之後所積蓄的造詣及醞釀的實力的一種評鑑制度,同時也作為棋士個人在棋院中地位晉升的依據,然而,後來陸續也被日本其他的傳統藝術和古流武術所仿照採用。日本劍道的段位於1883年開始採用,目的在於鼓勵劍士藉由劍道修煉發展出完美的人格與造福社會人群為其目標。所以事實上劍道的段位並非要形成劍士的階級與地位,而是象徵劍道人的人品和格調,表現在外的身段與對人對事所展現的態度與風範。

        修行劍道的人是不是都應該藉由獲得劍道的段位而努力修練以達目標?個人淺見,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在段位的鑑定上,已經非常具體明確的標示出各段位層次中,所應修持的基本條件,例如,到達初段者的要求是:著裝與禮法的認知,端正的中段構姿和竹刀的握法,熟悉立合的過程與步足的運用,正確的切返和基本的打擊,充實的氣合與完美的殘心等等,所以修練者便有了非常明確的方向,在平時的稽古中,努力達到初段者應具備的要求。同理,根據針對各段位審查所設下的標準,努力去修改自己的缺點與去除狂妄的心態,經過各段位要求的層層考驗,次次修正,焚膏繼晷的學習體悟,日積月累的成長淬鍊,最後修練形成個人在段位上所要求具備的條件以及人格特質的表徵,並且窮盡努力達到名實相符的劍道實力與內涵,最後以自己所完成的劍道成就,發揮影響力,栽培後學,貢獻社會,造福人群,維護和平,而這就是修練劍道者的初心

       其次,劍道因為實際的訓練與對打上的需要,於是逐漸發展出以竹劍代替真刀的練習與試合,但是,因為竹劍的稽古比較偏向外在的運動層次上,所以,在比賽勝負的壓力之下,往往造成劍道真正內在本質的流失以及外在運刀斬切動作的偏離。因此,將日本劍道形放在升段審查中的目的,即是藉由增加練習形稽古的時間與分量,一方面,在動作上,於彼此攻守規範之下,學會如何與對手保持適當間距,掌握進退有據的攻守契機,訓練自己的呼吸配合身體、雙手、腳步之間的相互運作,達到運刀的速度上、時間上、動作上的先機。另一方面,在架構上,在於體驗不同構姿上變化的要領,並用來糾正自己不當的姿勢,波動起伏的心態,了解刀之刃向的正確使用,體驗使用真刀面對對手所感受到嚴謹肅穆的心境與生死交關時所展現出的武道精神,這些形而上的特殊感受與抽象意境,必須藉由形稽古反覆的淬鍊,而漸漸有所認知與體會。所以,個人認為形的稽古對所有想要培養高段劍士的品格與風範之人,影響深遠,倘若不自我要求升段的話,形的稽古與研修勢必會減少甚至被忽略而,劍道修煉的方法、目的和意義將會有所偏離。

       應不應該升段或許見人見智、眾說紛紜,但是,建立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審查制度應該是所有修練劍道者的共識,因為它將深深的影響劍道的發展與推行。曾經受邀一次聚會,席間一位國術的武學大師和我談到劍道的升段制度,而老師傅非常肯定日本人為提升外在的實力與內在的涵養所設定的段位審查制度。席間我問他老人家,國術何以不制訂段位制度來做為技術提升的標準與評定,他說第一、中國武術門派眾多,各據山頭,統一不易,盟主難生。 第二、中國習武之人的陋習: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每個門派的武功祕笈通常不外傳,所以許多好的武學功夫都已漸漸失傳,後人無法發揚光大,因此評鑑無據。第三、權力過度集中,容易人謀不臧,破壞制度,而且更怕有人掌權之後,控制言論,整肅異己,專擅營私,圖利己派,而造成整個武學制度畸形發展與武學推廣窒礙難行,這樣反而損害了整個武術界。所以,他非常稱讚日本劍道的升段有著公正且獨立的專司單位,並且在升段的制度上,使用比較科學與量化作為評鑑的標準。

       劍道的段位的授與的真正目的與用意不在於分階級、表高低,而在於賦予更大的責任與更多的義務。段位愈高,責任愈大,愈應該約束與克制自己權力展現的慾望,否則將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換句話說,高段先輩如果以自己段位的地位,不論是道場外或是在練習中,霸凌欺侮低段位的後輩,甚至高段老師或是館長大人,利用段位的權勢,壓迫欺負女性學員,這就是劍道界的悲哀了。然而,不幸的是,上述的這些的事情,經常發生在世界各地的劍道界中,特別是在日本,不勝枚舉。最不幸的事件則在,曾經是全日最年輕的教士八段熊本劍豪山田博德老師的公子山田真德身上,因為不堪熊本縣警察劍道特練部中幾位先輩們在道場中的欺凌壓迫與道場外冷暴力的精神虐待,在2004山田博德老師才榮獲全日本八段選手權第二回大會優勝的一個月後,52422歲的那年,便在機動隊警隊的宿舍上吊自縊,結束自己年青的生命,這個不幸,真令人不勝唏噓與感慨,山田老師也因為與警界官司訴訟之故,後來退出了日本的劍道界,不再參與任何的比賽與活動(現在已復出了)!試想,在日本劍道界這麼有地位的人,他的小孩都會遇此遭遇,何況其他人呢?許許多多劍道霸凌的事件應該讓修練劍道之人引以為戒才是!

        雖然日本人把修練劍道的精神與目的陳述的非常清楚明白,但是,他們民族特性卻是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如同講話之中總是充滿了前建與本音(場面話與真心話),曖昧不清,各自解讀,這點真的不可以和日本人一樣,我們應該把劍道的段位精神,真正的實際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不論身處道在場內外,以一行三昧的修行方法,努力培養謙沖自牧、慎始敬終、虛心納下、正身絀惡的精神與態度。我認為這是今後,劍道人在追求更高段位時應確立的一個方向或是準則。

       韓愈在原性一文中所提到人性論的三品說,與西漢大儒董仲舒及東漢學者王充所提相近,分為上、中、下三品位,並以仁、義、禮、智、信五者是否兼全而論述人性品第,因此,劍道的精神與儒家學說思想所倡導的道德文化是一致的。段位的立意與價值應該建立在倫理與道德的規範之上,所以,段位的精神亦是倫理的精神,尊重個人的段位成就或頭銜,即是尊重劍道的倫理,因為倫理正是人與人之間所應該遵守的道德規範、行為準則和品德表現,而不論道場內或外,這種精神正是維護一個傳統制度最好的方式。

技高養謙遜、段高求品德,所謂劍道的段位,就是君子的品位。

 

                                                                                                       根本英俊

于台北

4/30/2017

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

劍道的武德教育

劍道文武不岐論

      劍道是一種運動,一種藝術,一種文化,一種思想,更是一種哲理。文武雙修或文武不岐是習劍之人為追求終極目標而建立的修行法門,換句話說,便是在信仰中達理,於劍術中悟道,而成為精武能文,善文通武的劍士。藉由這個信念,將原本追求勝負為唯一的目標,提升到修練自我人格的境界,因為良好的人格與品德是為人的美德,也是社會群體所認同並且一致遵守的價值規範

    文武兩道猶如車之雙軌,鳥之兩翼,兩者缺一不可,無一不行。所以在劍道修練的背後,其實是醞釀著宗教般的信仰與文化上的修養,而這種境界非一夕即達,一蹴可幾,必須歷經一生磨練、一輩修持,方可養成劍道家文武雙全、內外兼資的人格特質。武藏論武士道:武士之道就意味著要精通文武二道,做為一個武士即使不具備這方面的天賦,只要不斷努力加強文化修養和兵法修練,仍可成為一位合格的武士。這說明了修文和習武對一個劍道家來說是何等重要,因為修練劍道的過程中,在技術層面如遇到瓶頸時,心裡素質上便無法提升而更上層樓,因此必須借助古聖先賢的典籍心得,來做為格物致知,窮究事理的終南之徑。

    劍術的能力可以藉努力而增加,道德的涵養必須在修行中成長。劍是勝負,道是和平,兩者以二元相對的觀念並存。倘若只練劍而不修文,在劍技的表現上,恐怕將呈現出暴力乖戾之氣,粗鄙殺伐之態。所以,道為劍之主,道是劍的精神本質,而劍為道之用,劍是道的表現,以道入劍,道心運武,即能達成劍與道合一,才與德兼備,文與武雙全的劍道家。

    劍道基本上是爭勝避負的,追求勝的精神,是積極作為,而過程必須透過流血奔汗的苦練,對於兵法劍技的反覆研修,以及透過儒學、佛法、道家的經典教義來修行與感化,以培養出:提得起、放得下、看得開之精神和態度,貫通宮本武藏「萬理一空」與柳生宗矩「心之以空」,的空色一味至乃至山岡鐵舟「心外無刀」的無心、無相、無住、無念,之無我境界!

    文武不岐法古完人文武彬彬,然後君子!


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劍道的修行與感懷( 十三)

劍道的迎刺

       在劍道的稽古中,不管你在上位或是在下位,我想許多人都有過被迎刺的經驗,刺擊與迎刺是不同的,簡單講刺擊是合理的技法而迎刺卻是蓄意的違法,迎刺是粗暴且危險的,而且這種動作在劍道的規則中是被嚴禁。FIK也立文解說,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知道,甚至把它當作自己的得意技來炫耀,此種心態真是不可取,我想試著從兩個面相來解釋
       第一點  心態不正
       當你使用迎刺時,你心裡已經想到---好吧我讓你擊面,但是我來刺你的喉嚨,雖然你先打到我的面,但是你要付出慘痛代價。就比賽的觀點來說,你已經先輸在前面一本了,而後再補給對手不算分的刺喉,這是稽古或試合時應該存有的心態和觀念嗎這千萬不要認為這是先先之先"或是“殺其氣"這是故意且有意的傷害對手的伎倆。試想,萬一老師火氣來了,也故意迎刺你,這不就冤冤相報,倒楣的是自己想想看,你和老師練習的目的為何,不就是希望透過光明正大的練習後,而後再請求老師給你指正與教導嗎這個正是劍道稽古的目的,此一初心是不應忘記的。
       第二點   禁止行為 
     我曾說過,劍不以道來約束將會是一件可怕且危險之事。任何武道或是武術都有它的禁止行為,跆拳道比賽踢對手胯下,柔道扳斷對手的骨關節,你說不是故意,那是不可能發生的啊劍道當然也有許多禁止行為,每位劍道人都應該詳細去了解,才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許醫師尚文兄也曾借FIK圖文解說面布團的折法與保護喉嚨的方法,但是如果你遇到由下而上刺擊,非水平之刺擊,一不小心刺的不準,劍尖從突垂和面布團之間穿過,悲劇便會發生了
       我所知,日本人在合同練習時,和上座老師們稽古有兩個約定成俗的禁忌,一是避免刺擊老師(特別是迎刺),另外就是要避免使用後之先的技法。但是,在台灣許多合同練習中,常常看到下位學生對上位老師使用上述兩種技法,雖然學生很強甚至曾經是國手也都要避免才是。或許你認為你只不過是要徹底守住中心線,是對方自己跳擊時自己衝過來才發生的,但是,這個時候你也必須要學會適時地收劍,才不會傷害到對方,這才應該是正確的稽古態度。各位老師先進、劍友同好,當您在稽古時,是不是可以不要做迎刺的動作,因為如果練劍的心態不正確,而要成為一位有劍品、劍格、劍技的劍士,將會是緣木求魚刻舟求劍而不可得的。我們身為習劍之人,了解各種技法的哲理與合理的劍法,深入體悟劍道的真實理論,進而貫徹真正的武道精神,培養高尚的情操和特殊的人格特質,而成為一位受人敬仰景仰的劍道家,不正是我們練劍所追求的一致目標嗎









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劍道的修行與感懷(十二)

江湖道義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習劍之人,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就是江湖道義。
做下任何決定前,應該想想孟子的這句話,權度自己一番!

講理!講禮!

失禮而後失義,
失義而後失仁,
失仁而後失德,
失德而後失道。
   禮之所在,
   劍之所用,

   道之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