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道修行論
日本戰國武士,為了對領主效盡的忠誠與職責,對自己保持尊嚴與名譽,隨時隨地會有慷慨赴義,捨身殉國的準備。因此,如何克服恐懼與了卻生死,便成為武士們內在心理與外在身體所必須追尋和探討的課題。最後,他們終於在佛教禪宗的教義中,找到了明心見性、無念為宗、無執無著、頓悟成佛等等、超越生死之觀的二元理論。
而今,劍道的修練者,所追求的境界和目的當然與古不同,劍道的修行主要在於克服情緒上的緊張與精神上的壓力問題,於稽古或試合之中,不論在攻擊之前或防守當下,始終能夠保持不動如山的架勢與淡然自若的心境,而以「水中之月」的狀態之下,擊出完美的一劍。江戶初期,臨濟宗大德寺住持高僧澤庵宗彭禪師,其一生提倡「無念無想」的禪風,並主張武士者「理事雙修」之修行法門。個人也認為劍道的修練者若經由下列兩種功夫的修練方式,方能達到不動心之境界,因此不自量力以泰山加土與江海滴水的心情來淺談個人心得與理解。
首先,理的修行,亦即精神與心理層次上的修練。劍道的稽古中,在精神與心理層次上的修練,首先要培養「無念無想」的精神境界。所謂的無念無想,就是在內心中修練達到無心境地,心無罣礙,心無慾望,無事而念,無事所想,在劍道的稽古時,培養無我無心的狀態,即表現出無我無心的技巧,將無的心境轉化為有的力量。然而,劍道修練的困難處正是此處,當我們面對對手時,為了求取一勝,我們的思緒便會隨著對手的改變而改變,時時刻刻在思考找出對手的破綻,處處細微觀察對手身心的變化,動靜、表裡、進退、虛實、無不牽制著我們內心穩定的感受,影響著我們的思緒判斷,一旦發生了如此現象,在相互攻守的瞬間,即已失去「先」的時機了。所以,修練劍道者,若想要達到「無念無想」的精神境界,真的要入道修行,千錘百鍊,追求《般若心經》中所言「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無心、無相、無住、無念,之無我境界,2014年在英國格拉斯哥市所舉行的第十二屆世界劍道選手全大會,在日韓代表戰中,日本大將榮花直輝在延長賽裡,最後即以一招所謂「無心之刺」,打敗了韓國超級明星金景南選手,那擎天一刺便是無念無想的最佳例證。但是,這境界非反掌折枝,對我們一般人而言,談何容易?
在稽古或試合之中,為達到不動如山的構姿與淡然自若的心境,其次要培養修練「平常心」的心理境界。澤庵禪師亦說:平常心是道,此外,山岡鐵舟也說:劍道者,平常之心也。由此可見,培養「平常心」,在劍道修練上是何等的重要,因為,平時雖然有充分的訓練,然而,一旦上場試合或是稽古時,大多數的人自然而然便會在內心產生了「驚、懼、疑、惑」的劍道四病,使自己呼吸急促、肌肉緊繃、思緒穩亂、四肢無力,如此一來,在場上便很容易顯露自己的弱點而屈居下風。如果能夠在平常之日就努力修練培養自己的平常之心,除去爭勝避負的心理慾望,以平常心的稽古態度,空明純淨的心理,不刻意、不貪求、不造作的思想,自然而然的心態與輕鬆自在的感覺,和對手練習或比賽時,便可以保持不動如山的態度,這也就是映照出宮本武藏所云:達到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心中一切的造作、是非、取捨、欲求等種種雜念也就一掃而空。
其次為事的修行,換句話說,即是技巧與身理層次上的修練。為達到不動如山的構姿與心如止水的狀態,在劍道的技巧方面,必須要非常純熟流利,在體能的展現方面,必須要成熟穩健,方能對自己產生強大的自信與穩定的情緒。在事的修練上,必須遵行柳生連也齋所說:學習、工夫、稽古的「三磨之位」,簡而言之,首先,必須跟從老師認真學習,遵照老師所教受的技巧,作出老師所要求的動作。其次,不斷的思考和不停的反省老師所教授的道理與奧義,第三,不間斷的稽古練習和應用所學,熟習劍道的「三殺之法」並以追求完美且正確的打擊方式,來培養出高段者的劍道風範和品味,產生充分且飽滿的氣合和自信,所以「認真學習、反覆練習、追求完美」,乃修練劍道與提升自我最重要的三大要素,若想要產生自我強大的自信心,非經此一磨練過程不可。
身體層次上的修鍊,則要藉由充分的體能訓練和系統的稽古練習才可以獲得,然而,這種的練習方式,必須是突破體能和超越氣力的練習,沒有氣力或是不夠份量的練習,反而對身體的姿勢造成傷害,因為體力和氣力上的不足,會影響自己的姿勢和體態,無法產生有效且正確地一本打擊,進而養成了壞的習慣,阻礙了劍技上的發展,宮本武藏在五輪書中提到對劍道訓練的看法:「千日稽古為之鍛,萬日稽古為之鍊」。但凡武士經過酷暑嚴寒的訓練來磨練剛毅堅決的勇氣,便可以培養出深具膽識與耐心的人格特質,脫離恐怖與害怕的心理狀態,因而產生明朗而開闊的性格,堅強而自信的態度,如此一來,在劍道的稽古或試合之中,不論面對任何強勁的對手,自然而然便會產生出「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的沉著冷靜和遇事不慌,於攻擊前、於防守時,便可以始終能夠保持堅若磐石的架構和淡然自若的心境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裡最知名的一句話,簡而述之,就是當下在做任何事物時,保持自己的內心不受外物干擾阻礙,當內心產生執著或意圖要做某一件事的慾望時,心就會止於該處,而無法前行有所進展了。放諸劍道之中而言,如果心中想著擊面,擊面的動作就會打不好,心中想著擊小手,擊小手可能就揮空。劍道修練修行者,在內在的理之修行上,應修鍊到在任何時機中,都能保持「心之為空」或「平常心是道」的境界。在外在的事之修鍊上,則實踐古人所說:「千錘百鍊始成鋼。」的修鍊態度,朝夕勤練及策頑磨鈍以培養出過人的膽識和堅強的自信,以克服「驚、懼、疑、惑」的劍道四病。如此,在任何的稽古與試合之中,方能展現穩若泰山的架構,胸有成竹的步伐,神閒悠然的心態,其疾如風的動作,氣吞山河的發聲,以及無心無念的完美一擊。
教士七段 根本英俊
書于台北
10/10/2024